行走贵州大地,碧绿清水江,磅礴乌蒙山……一处处生态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多彩贵州生态画卷,既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贵州对生态环境潜心保护的结果。
(相关资料图)
近年来,贵州蹄疾步稳加快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深入贯彻国发〔2022〕2号文件赋予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牢牢把握从“试验区”向“先行区”提升的内在要求,以更高目标、更严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在我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基础上,研究出台《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实施方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贵州积极探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跑出“加速度”。一个个林场,正成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
碳汇落地 绿色“托底”
林地变资产 空气变证券
“树木产生的林业碳汇也能‘买’保险?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我们护林固碳增添新‘武器’了。”2022年6月,贵州省国有龙里林场总工程师王小猛兴奋地说,林场投保了贵州省第一单林业碳汇指数保险,19.99万亩林地获得1787万元保障。
这是贵州完成的首单碳汇指数保险。
龙里林场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然而,这种吸收看不到、摸不着,如何成为保险标的?
据平安产险贵州公司农险经理岳昊介绍,林业碳汇指数保险是以碳汇损失计量为补偿依据,将合同约定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森林固碳量损失指数化,当损失达到保险合同约定的标准时,视为保险事故发生,保险公司按照约定标准进行赔偿。
“对于贵州的林业碳汇指数保险而言,其创新之处在于,不仅对不可抗力导致的碳汇损害进行赔偿,还在全国首次提出,如果碳汇量稳定增长,则将保障碳汇增长所耗费的人工成本纳入保障范围。”岳昊告诉记者,在签订保险前和赔付阶段,保险公司与林业主管部门会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对整个林地的碳汇增加、损失情况进行监测评估,确保数据准确,第一时间补偿赔付到位,最终达到碳汇增长的目的。
近日,毕节市大方县众心种植专业合作社林业碳票出让项目在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成功交易,这是平台完成的首宗林业碳票交易项目,标志着平台已具备承接林业碳票类新型项目交易的能力。
毕节市大方县众心种植专业合作社林业碳票出让项目交易挂网信息
日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18个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县)名单,毕节市入选。目前,毕节市已在全市发行了4张林业碳票,印发了全省第一个林业碳票管理办法、第一个林业碳票碳减排量计量方法、第一个银行保险机构支持林业碳票改革工作方案。在“碳”发展道路上走在了前面。
碳票是森林树木碳减排量收益权的凭证,相当于将林木的固碳释氧功能作为资产交易的“身份证”,并被赋予交易、质押、兑现、抵消等权能。有了林业碳票,林地资源就变成了资产,“空气”变成一种可升值、可交易、可质押的有价证券。
早在2022年2月15日,贵州首张林业碳票在黔西市发行,由黔西市毕绿生态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获得。据测算,该张林业碳票覆盖3.3万余亩树林,碳减排量13.573万吨,预计可实现碳交易价值约305万元。
贵州省首张林业碳票。
今年清明节前,织金县乌蒙利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8000多亩“黄金芽”迎来了丰产期,每天制茶4000余斤销往浙江,营业额达到200万元以上。
作为全省首张茶园林业碳票的持有方,乌蒙利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正积极推动碳票变现,让“碳票”变“钞票”,增加群众收入,助力“两山”转化通道不断拓展。
创新不止于此。贵州持续推进林业碳票工作,探索“林业碳票+”模式,剑河县办理首例林业碳汇修复公益诉讼案、赤水市设立全省首个森林碳汇管理局……
截至2023年5月底,全省已开发林业碳票13张,完成林业碳汇银行授信5.1亿元、放款1.86亿元,实现交易金额773.2万元。
“从没想过,平时的生活方式和参与经济活动绿色环保一点,也能得到真金白银的回报。”江口县城经营烟酒生意的谭女士说,从该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获得100多万元的优惠贷款,让她激动不已。
“梵净生态账户”围绕农户、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类市场主体在日常生产生活及经营过程中的生态行为与成果等多个维度采集信息数据,通过指标评价赋予一定分值的虚拟个人账户,当“梵净生态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后,可以以积分分值抵扣形式获得贷款利率优惠、贷款信用额度提额、存款产品专属定制、绿色通道服务、绿色专属金融服务等差异化金融优惠政策。
空中鸟瞰:铜仁市江口县德旺乡净河村生态鲟鱼养殖基地。
截至2023年1月,江口县已建立“梵净生态账户”1212个,授信金额达2.13亿元,发放“梵净生态贷”837笔、1.45亿元。让更多中小微企业和农户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
不负青山得金山
林下“掘金”生态富民
过去,伐木为生、狩猎当食、毁林开荒曾是雷山县方祥乡格头村的真实写照。“靠山吃山”曾被当地人视为天经地义的生活逻辑。
“以前大家没钱了就上山砍树卖钱,钱用完了又去砍,你砍、我砍、大家砍,对森林的破坏很大。”格头村老支书杨正荣说,像这种一味地砍树“吃山”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太大,注定不可持续。
格头村
近年来,格头村以实施天保工程为抓手,推进人工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林业重点项目建设,发动村民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不断扩大林地面积,有效提高森林覆盖率。凭借珍稀的秃杉群落和森林覆盖率高等生态资源优势,强化党建引领,全力打造生态品牌,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生态、文化、康养、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努力打造让游客流连忘返的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同时,以护林员、党员为主体组建植绿护林队,负责生态保护、森林防火、林业培育、林业资源使用等工作,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
秃杉树
现在的格头村,森林覆盖率高达97%,共有林地3.06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2.47万亩,全村每年获得公益林补偿金38.39万元,户均增收2230元。
格头村漫山遍野的林木中,有一万多株国家一类保护植物——秃杉,被誉为“中国秃杉之乡”。57岁的村民杨光福,2019年选聘为村里的生态护林员以来,每年可获得补助1万元。依托森林资源,杨光福还发展林下养蜂,又增加了一笔收入。
格头村养蜂产业
依托资源禀赋,格头村以发展林茶、林蜂、林麻、林笋等林下经济为突破口,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建成生态茶园1000亩、优抚八月笋1100亩、种植天麻5万平方米、养殖蜜蜂200箱。目前,村级集体经济年增收52.96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1.1万元。
环境好了,游客纷至沓来。走进格头村,空气中弥漫着草木清香,漫山的绿色让人心情愉悦。这里绿草茵茵,一条小溪穿村而过,小桥下流水潺潺,古朴秀美的吊脚楼点缀在山腰上。梯田与木房纵横交错,周边全是延绵起伏的巍巍青山,好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
“以前农家特有的鲤鱼、土鸡、黑毛猪只能供自己家里食用,漂亮的苗绣也只能供苗家妇女自己欣赏。如今,都成为外来游客必争的‘抢手货’。而且游客多了后,纯土鸡可卖到每斤60元。现在,全村大多数村民都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业,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村民们日子越过越幸福。”村民杨仁鸿说。
游客在格头村游玩
如今,格头村已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成为游客假期休闲娱乐、旅游避暑的网红打卡地,荣获“国家森林乡村”“中国最美村镇(生态宜居奖)”等荣誉称号。
眼下,正是蓝莓成熟时节,在紫云自治县板当镇硐口村百灵生态蓝莓基地,一簇簇颗粒饱满、色泽纯正的蓝莓果缀满枝头,令人垂涎欲滴。工人们拎着小篮子,采摘新鲜的蓝莓果,准备将其打包运往市场。
如今,以硐口村为核心,紫云自治县蓝莓种植面积从无到有,规模已突破1万亩,已成为当地村民的“致富果”。
通过近10年的发展,从试种200亩到以硐口村为核心,蓝莓产业辐射板当镇小寨关村、翠河村和猫营镇狗场村、黄鹤营等周边村寨,除此之外,紫云国有浪风关林场也借助区位优势和独特的生态环境资源,大力发展蓝莓产业。
目前,紫云蓝莓种植面积1.6万亩,投产面积0.88万亩,种植品种有莱格西、奥尼尔、莱宝、灿烂等10余个蓝莓品种。
国有浪风关林场林下养蜂。匡奇燃 摄
在紫云自治县浪风关林场,道路两旁林木郁郁葱葱,自然、生态跃然眼前。曾经的浪风关国有林场,主要以经营木材为主,盈利模式单一,发展空间小。2020年以来,紫云自治县充分发挥浪风关林场2.1万亩森林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下养鸡、林下养蜂、林下菌和林下中药材种植等林下经济,带动林场周边群众增收致富。真正走出一条林下“掘金”、生态富民的新路子。
如今,森林覆盖率达68.63%的紫云,正持续推进“林业+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一道靓丽的林下经济产业风景线;坡上有茶叶、林中有药材、林间养蜂忙、林内蛋鸡跃的格局正逐渐形成。
数据显示,在紫云,实现林地保有量233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8.63%,林下经济有效利用林地面积25.439万亩,林业产值达10.643亿元。
“守绿”有方 “护绿”有功
夏日的桂花林场,树影斑驳,万木争荣,绿波翻涌。愈往深处走,森林散发清新气息就愈发浓郁。
织金县国有桂花林场,距县城2公里,有着“全国十佳林场”的美誉。
每天早上8点半,护林员们会准时集结,然后前往自己的“领地”,开始一天的巡山护林工作。桂花林场工区长韦玉金说:“守护好这方青绿,需要细心和耐心,加强火源管控,加密巡山护林,严格管好野外违规农事、祭祀等用火。”
在桂花林场牛王洞森林防火瞭望塔,27年来观察员赵祖全每天站在群山环抱的瞭望塔顶,手拿望远镜,环顾四周,瞭望万亩林海。如今,林场经营管理面积达4.45万亩。
守护好这方青绿,需要细心和耐心,加强火源管控,加密巡山护林,严格管好野外违规农事、祭祀等用火。
桂花林场工区长韦玉金说:“每年的10月至次年5月份是森林重点防火期,特别是春节和清明节期间大家每天都是满山转,就怕哪一处没有看好引发灾情。”
“为加强林草资源监管,全市聘用生态护林员36267名,全面落实管理责任,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保护,确保1384.31万亩天保工程森林安全。”毕节市林业局副局长糜小林说。
无数如韦玉金、赵祖全这样勤勤恳恳的“护绿”能手,数十年如一日地穿行在贵州的森林草木间,守护着这一方青绿。
早在2020年9月17日,贵州就出台了《关于全面实行林长制的意见》,是全国第7个出台林长制意见的省区,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总林长”,其他省领导担任省级林长,确保实现高位推动。18个省直部门作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形成了共管、共建、共治的林业改革发展新格局。
贵州省林长制办公室负责人赵华介绍,截至目前,全省共有省级林长19人、市级林长169人、县级林长2172人、乡级林长13851人、村级林长30702人。全省林区实行全覆盖、网格化的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发展责任体系。
毕节市海雀村护林队队长王光德。王星摄
通过近年来的探索实践,贵州林长制实现由全面建立向初步见效转变,切实以“林长制”推动“林长治”。据统计,2022年,贵州省签发总林长令96件,各级林长开展巡林71.8万人次,省级林长协调解决林业资源保护发展问题47个。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贵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之美和文化之美交相辉映,一颗颗“林下金种子”正遍地发芽开花结果,一个个散落山区的村寨正在享受着“生态红利”。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探索和实践省份之一,贵州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共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建设美丽贵州转化为全省人民的自觉行动,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全省上下,正处处生动地演绎着“倚绿生金”的故事。
综合整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龙海若 李贝多
编辑 刘思博
二审 周文君 李劼
三审 庞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