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江武
记者近期走访发现,少数地方和部门背离调研初衷,为调研而调研,简单应付,不注重调研实效。有的将写报告等任务甩给被调研者,有的在问题选择上专捏“软柿子”,还有的只求“交卷”完成任务。专家认为,这些“应付式调研”,不是为了发现真问题、真解决问题,对推进实际工作成效不彰,亟待整治。
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下基层、去一线,进企业、访群众,如火如荼。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有一定的数量要求无可厚非,但每一个领导干部也要明白:开展调查研究,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有数量更要有质量。求量不求质,为了调研而调研,是标准的本末倒置,严重违背了调查研究的初衷。
基层调研求量不求质,不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而是为了交差,以这样的心态开展调研,看似下基层、奔一线的“真抓实干”,实则是“走秀”。有的是不带问题去,把调研“现场”当“秀场”,把调研变为“调演”。有的是打着调研的旗号,一阵风来,—溜烟去,出发—车子、开会—屋子、发言念稿子,双手不沾泥、双脚不着地,看似轰轰烈烈,实则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徒增基层麻烦。有的是既无“调查”,也不“研究”。走的是“经典路线”,看的是“盆景”,听的是亮点、不触碰痛点。如此调研,既不能“对症”,自然也无法“下药”。
基层调研要“求量”。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党员干部只有走出办公室,跑到田间地头、沉到百姓家里,进企业车间、逛街头巷尾,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真实的情况,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的过程中,找到解决好困难问题的“钥匙”。各级党组织对领导干部到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有一定的数量要求,让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能抽出时间,身入基层、深入基层,这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基层调研“求量”更要“求质”。调查研究是工具、手段和方法,核心要义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成效还要看问题解决得好不好。要让问题解决得好,让群众满意,相比于数量,调查研究的质量无疑更为重要。每一个领导干部必须放下架子、俯下身子,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准民生之脉、找对解题之方,并运用调研成果,集中精力解决一批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