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大武汉:高规格党政代表团取经长三角,探寻城市发展新机遇

九派新闻   2023-07-03 20:44:28

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正在重构中国经济版图,对武汉是一次系统性、重塑性的战略机遇,必将进一步凸显武汉科教人才富集、区位交通优越、内需市场广阔等综合优势。


(资料图片)

编者按:疫情之后,武汉迅速走出困境,让人们看到这座城市的韧性与潜力。当前,武汉GDP冲刺2万亿大关,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这座城市又到了新的发展阶段。

如何重塑大武汉?对于诸多国家战略加身的武汉来说,需要理清千头万绪,找到最适合城市与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湖北及武汉锚定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国家战略,以此作为自身发展的历史机遇,寻求新的突破。

武汉党政代表团的长三角之行,向外界传递的信号很明确,在新发展格局之下,武汉的科教人才富集、区位交通优越、内需市场广阔等优势,将为企业、资本与人才来汉发展提供明确、稳定、可预期的未来。同时,这也为大武汉的重塑,提供了一个可预期的未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文汐、张梓桐、王雪、林倩梅 上海、杭州、武汉报道

6月16日21:43分,列车停靠在南京南站,四十余人组成的武汉党政代表团踏着夜色,开启了一场为期4天的长三角考察学习活动,并在上海和杭州举行招商推介会。

这是武汉近些年来规格最高的一支党政代表团,由武汉市委书记郭元强和市长程用文带队。他们此行的任务是,学习先进和发达沿海城市的发展经验,并推动与武汉的紧密联系,形成更广泛的产业和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当前,武汉处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全新历史阶段。在湖北构建全国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战略部署中,武汉是排头兵。此外,武汉还肩负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城市和武汉都市圈发展等任务。

2023年,武汉处在冲击2万亿元GDP的重要关口。全新的发展任务下,武汉迎来怎样的发展机遇?新的历史机遇下,又该如何重塑大武汉?

重塑大武汉的历史新机遇

6月18日,在上海香格里拉酒店,武汉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刘子清的一场推介会让人印象深刻。“现场金句不断,气氛十分活跃,推介效果很好。”参会的一家企业代表说,以往的招商会都显得比较单调,而这场推介会笑声频频。

除了取得良好的招商引资效果外,武汉党政代表团此行还在深度考察学习,探寻武汉的城市和产业发展新机遇。

此次长三角之行,武汉党政代表团最希望向外界传达的就是: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正在重构中国经济版图,对武汉是一次系统性、重塑性的战略机遇,必将进一步凸显武汉科教人才富集、区位交通优越、内需市场广阔等综合优势。

如何理解武汉系统性、重塑性的战略机遇?在新发展格局之下,城市发展的逻辑发生了变化,开始转向对外开放和对内协同并重的发展模式,这就为以武汉为代表的内陆城市带来了新的机遇。此外,在当前中国城镇化率接近65%的阶段,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依靠单打独斗来塑造自身发展优势,城市之间的关系已逐步由过去的单一竞争更多向协同、融合转变。

对于这样的发展机遇,湖北省及武汉市有着明确的认知,并早早进行战略部署。

2022年6月18日的武汉市洪山礼堂,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在这里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湖北省做出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决策部署。此后,武汉市也明确,将为这一先行区的建设打头阵,并做好排头兵。

武汉地处东南西北各类交通线上的多重交叉点,是四大主要经济区的中心,可覆盖中国10亿人口和90%以上的经济总量。武汉正加快打造国际航空客货运双枢纽、铁路客货运双枢纽和中部陆海大通道,不可复制的区位优势,让武汉成为内陆开放的“新沿海”。

区别于内陆许多城市,地处长江中游的武汉,是长江沿线重要的港口城市,在江海联运的中国水路运输体系中,不可或缺。溯江而上,能辐射上游的成渝城市群,沿江而下,武汉和长三角各城市间的产业已形成天然的互动。

“近些年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发展迅猛,成为我国经济当之无愧的引擎,这与其中心城市充分发挥龙头作用有很大关系。”在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表示,相比之下,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还不尽人意,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武汉还没有展现出像上海一样强大的辐射功能。中央要求武汉发挥国家中心城市作用,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武汉就必须真正成为“大武汉”“强武汉”,更大力度带动城市群崛起。

基于此,武汉提出新目标:打造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

携手长三角,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

武汉除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外,还肩负建设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任务。

要将区位交通上的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下的枢纽链接优势,武汉要将自身发展充分融入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之中,增强在长江经济带的辐射影响力和引领带动作用。同时,还要与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加强联系。

在上海的招商推介会上,武汉市委书记郭元强在致辞中表示,从黄金水道到万里茶道,100多年来武汉与上海的发展始终紧密相连。

当前,武汉与上海交流往来更加密切,上海是武汉的钢材、汽车零配件、电子产品、化工产品等支柱产业产品在国内最大的销售地,也是发动机、化工原料等132种产品最大的采购来源。武汉是上海企业投资布局的重要城市,2018年以来上海已经在武汉投资重点项目227个,总投资5156亿元,两地产业契合度高,经济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广阔。

这次招商,同样也是一场深度的调研学习,武汉从中获取长三角地区发展的先进经验,并找到合作互补的可能性。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城市在金融等高端服务业上已经具备国际影响力,而武汉的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发达,双方可以形成互补。

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暨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磊认为,武汉与上海定位不同,在高端服务业发展方面武汉有差距,但在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上,武汉有基础也有优势,应扬长补短,在产业发展中要寻找武汉与上海高端服务业的结合点,这是与上海等长三角城市互补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当下,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部崛起等重要战略叠加下,武汉的重要地位突显。从空间上来看,长江流域包括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中国的这三大经济增长极由长江串联起来,武汉为核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认为,“武汉是长江中游最重要的城市,不是之一而是之最,它的发展关乎整个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来看,长江经济带在发展上仍存衔接不足、联动不够等问题,内部空间形态、未来走向和演进格局仍有待研究。

“长江经济带发展不平衡,是因为没有建立起联动机制。”曾刚表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中西部崛起,与以往沿海地区发展、经济特区发展的方向有所不同。以往重在开放,而现在同时强调国内城市间的合作,通过自主创新、自我投资来实现解决新时代的发展问题。长江经济带作为一个大的集体,确实存在相互之间协同不足、合作不够的问题,没能把现有的资源和自然条件用足,未来仍有很大的空间。

“武汉携手长三角,将有利于促进长江经济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秦尊文说,在未来的协同发展上,武汉与上海等地应进一步加强在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合作,特别是在建立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可以共同做大“蛋糕”,携手共赢。

曾刚表示,武汉需要通过新的形势和机会, 加强与国内各地方的合作,尤其是城市群核心城市之间的合作,“这是必须要做的,武汉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先进地区互动交流,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不过,调研学习只是第一步,后续的跟进落实才是关键,要让交流和合作的内容真正惠及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见到实效。”

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如今的武汉,站在GDP即将突破两万亿的关口,在重塑大武汉的过程中,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首当其冲。

上世纪90年代,武汉一个无法摆脱的标签就是传统重工业城市,武船、武重、武车等巨无霸传统制造业企业,构成这座重工业城市的底色。此后,随着中部崛起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系列国家战略叠加,武汉成为资本和产业投资的洼地,产业也迎来多轮升级,呈现出对市场主体的强大吸引力。

在长三角地区,结合武汉产业规划的招商引资,是这支代表团此行的重要目标之一。武汉与长三角城市间产业互补,也吸引着相关企业、资本的涌入。

武汉党政代表团调研走访,举办了多场招商推介会,从招引和签约项目来看,企业大都集中在新一代光电子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等产业中。

数据显示,在上海招商推介会上,64个精选项目签约,签约总额达2339.8亿元。项目围绕武汉市重点主导产业,突出“高精优强”,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智能制造、汽车制造和服务、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材料、绿色环保、商务服务、商贸物流、大健康、现代金融、文化旅游等领域。

在杭州的招商推介会上,现场签约44个项目,签约金额1086.87亿元。要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及服务、大健康、高端装备制造、商贸服务等领域。其中,数字经济相关项目占比较高。

对于签约项目来说,武汉的区位、科教,产业、生态等综合优势,是吸引企业加入武汉,共同推动武汉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排头兵的重要原因。

武汉的科教资源令杭州趣链科技有限公司十分看重,该公司创始人、高级副总裁匡立中说,公司的华中区域中心在2023年2月份正式装修到位之后,短短不到半年时间,已先后与本地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湖北大学成立了相应的研发实训基地,并快速推出了一系列依托武汉本地研发机构开创的数字平台,例如智慧检务平台、智慧物流平台以及能源“双碳”平台等。

武汉目前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正向产业链价值链更高端方向跃升。在不断巩固钢铁、石化、纺织、服装、商贸、物流等传统支柱产业的同时,武汉大力发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同时培育人工智能、网络安全、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北斗、设计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华砺智行公司一家从事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终端、智能交通行业应用的高新技术企业,总部落户武汉,而后又将第二总部放在苏州,利用武汉和苏州两地的协同效应,快速推动着企业的发展。公司一方面吸取苏州在产品以及技术方面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得益于武汉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营商环境优化方面的优势,将在苏州研发的技术在武汉大规模落地。

华砺智行创始人邱志军认为,整车厂是智能网联车企最重要的客户和下游应用场景之一,也是产业资本的集聚所在。可以说,谁更靠近车企,谁就获得了赢得主动的机会。

曾刚表示,就吸引投资而言,武汉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但过去城市发展以引进外资为重,武汉这次的目标则瞄准国内大市场。“国家层面的最新部署使得各大城市开始走出去招商,通过招商加强国内城市之间的联系,将中央政策转变为地方发展的机会,武汉这一步迈得不错。”

将科教资源转为科创驱动力

武汉的一大优势就是拥有丰富的科创资源。

对湖北省和武汉市来说,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建设,需要不破不立的勇气和眼光。湖北省围绕科创能级提升、现代产业体系、三大都市圈建设等具体任务,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武汉市作为排头兵,2023年“新春第一会”的主题定调科技创新,将科创作为高质量发展破题思路。

2022和2023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科技创新的规划和发展写在了经济发展的前面。

早在2021年12月27日举行的武汉市第十四届党代会上,武汉市委书记郭元强就明确指出,“要把创新摆在事关全局的核心位置。”

2022年4月,武汉获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是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和成渝区域科创中心之后,国家在区域创新上的又一战略布局,也填补了中部地区缺乏科创中心的空白。

科技创新,是武汉党政代表团考察学习的关键词之一。仔细观察武汉党政代表团的行程,在广州、深圳、南京、苏州、上海和杭州等城市的学习考察中,各地的科技创新主体的建设思路,均是考察学习的重点。

对武汉来说,科教资源是公认的优势,如何将其更有效地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在曾刚看来,自己关起门来搞科创是行不通的,这就是武汉“走出去”的必要性。一方面,武汉需要服务和链接好本地高校,发挥自身在科创上最大的优势,做好政产学研用的融合;另一方面,在内需市场重要性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武汉具备区位优势带来的国内市场优势,应抓好这一机遇,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瞄准具有全国影响力科创中心的建设任务,武汉从两方面着手。

从“内功”来看,2023年,武汉市将重点实施10个科技重大专项和80个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新建创新街区、创新园区和创新楼宇120万平方米以上,推动高新技术企业1.3万家。

从“外拓”来看,武汉开始频繁走出去,进行全面深度学习。武汉党政代表团长三角行的第一站来到南京市江北新区,学习当地作为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和开放合作示范新区的思路,以用于武汉的科技创新基地和先进产业基地建设。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参考长三角地区宁波、温州等地的例子,民营企业具备充足的创新活力,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或为武汉塑造科创优势提供新的突破口,其中的关键词是“专精特新”。

王磊认为,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强,能够为武汉科技创新提供支撑,武汉传统工业城市的基因较重,此前武汉的中小微企业的比重与其他城市横向相比确实存在短板,要加快补齐。

武汉已意识到这一局面,并采取行动。武汉党政代表团此前在珠三角地区召开招商推介会时,便聚焦“专精特新”举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招商推介会。

(作者:吴文汐,张梓桐,王雪,林倩梅 编辑:李博)

【来源:21财经】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推荐